时间: 2020-07-18 09:06:49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胡锦矗/文
编者按
本报于2月15日刊发了《宝兴:有多少惊喜让我们期待》,该文是《我们诞生在宝兴》的序,由胡锦矗所作。
胡锦矗是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长,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
他,踩下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最初的那串脚印;他,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40多年前,他从天全喇叭河,又往宝兴夹金山,迈过山野林间,脚踝擦过草尖的露水,踩着沙沙的竹叶,一直往密林里去,在雅安留下数不清的脚印。
即日起,本报连载《追踪大熊猫的岁月》中与雅安相关的内容。
《追踪大熊猫的岁月》
雄伟的二郎山
由于岷山山脉自1974年以来相继发生3种竹子开花,1975年开始枯死,出现了大熊猫饥荒现象。因此,1976年的调查,分成两队:原来的老调查队员都回岷山去重新调查大熊猫受灾死亡情况,直接由林业厅领导;我则在学校另组队在邛崃山脉进行调查。
新的调查队的骨干成员是生物学系动物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及实验员,基本成员是74级一班学生30余人,共40余人。于1976年2月22日举办了为期10天的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学习班,3月9日从学校启程去二郎山下的雅安市天全县进行调查。
邛崃山脉属横断山脉北段,北西走向。由霸王山、巴郎山、夹金山和二郎山等4个大山组成。霸王山最北无大熊猫分布,巴朗山位邛崃山东麓即汶川与卧龙自然保护区,那里的大熊猫数量较多,已于1974年进行了调查;夹金山及二郎山位邛崃山脉南麓西侧,大熊猫主要分布于这一次调查的天全县。
夹金山是宝兴河和天全河的发源地,山水北南向,北部最高,县境与宝兴和康定交界的月亮弯弯岗海拔高达5150米。山岩多由石灰岩和花岗岩组成,形成两岸壁立的峡谷,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由砂岩组成的山谷则比较开阔,两岸形成冲击台地,坡度平缓,是大熊猫最爱活动的地形。
二郎山是天全河的西侧支的河源山麓、大渡河的东岸。二郎山的最高峰虽海拔仅3437米(比峨眉出高出300多米),但从山脚到山顶相对高度竟达2500米。山势雄伟,峰峦此起彼伏。使我想起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修筑川藏公路时解放军的雄壮歌:“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枯树哪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羊肠小道哪难行走,康藏道路被它挡那个被它挡。二呀么二郎山呀,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呀修到西藏。”
的确,从山脚到锅圈岩的公路盘旋而上,足足有万丈(30多公里)。公路两旁瀑布凌空飞泻,西面贡嘎雪山海拔7556米耸立蓝天,山上珍贵的林木成片,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时有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公路修成以后,也还曾见过华南虎(现已灭绝)。团牛坪、木叶棚一带更是植物等工作者的乐园,杜鹃似海,花束大如碗。每年四五月登山,山花遍野,四周白云袅袅,忧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从山脚到高山之巅,犹如从春天进入了严酷的冬季,林木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依次递变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到高寒灌丛、草甸、流石滩以至永久冰雪,犹如进入了极地。在人烟稀少的古代,大熊猫曾在暖和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饱食着这里的四季常绿的白夹竹、紫竹和刺竹子,即使现代每年冬季也要到海拔1400至1500米的低山或村旁竹林来访。海拔1600至2000米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林中,生长有八月竹和大箭竹,在冬季,大熊猫多在这一带活动。海拔2000至25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下段主要是大箭竹,上段是冷箭竹,夏季47%都在这一带活动。调查期间多次下着大雪,在海拔3000米以上,基本上也就无大熊猫的踪迹了。
胡锦矗考察大熊猫产仔洞
扭角羚
喇叭河保护区
我们调查的重点是喇叭河自然护区,它和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一样,都是在1963年第一批建立的。这个保护区大熊猫、金丝猴和扭角羚等珍稀动物都有,但由于扭角羚数量最多,故在四川省又是一个重点保护扭角羚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西缘属夹金山南段主脊,海拔高5000米左右,西北侧的菩萨山海拔4905米,而西南侧的月亮弯弯岗海拔达5150米,沿主脊线以西进入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一般谷地海拔1600至2000米,相对高差2000至3500米。保护区内重峦叠嶂,谷地幽深,河床狭窄,水流湍急。
月亮弯弯岗常年堆着厚厚的积雪。由于雪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常构成为半个圆圈,宛如一弯新月。所以,当地藏汉同胞都称它“月亮弯弯岗”。从高处往下看,喇叭河似一根很细很细的白色彩带,在月亮弯弯岗中曲折迂回,低声细语,但进入大峡,它又吼声惊天。山上森林莽莽,河流流水潺潺。山的美丽,云的悠然,水的清秀,孕育着众多的扭角羚、大熊猫和金丝猴等珍兽。
扭角羚生活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春冬季节,它们大多下到海拔1500-2000米一带的谷坡与沟谷或溪边觅草,或于裸岩、石包处进行“日光浴”。夏季,则迁移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白昼隐蔽在竹林或灌木丛中,凌晨和黄昏,或夜间,它们单个或群体出林觅食青草、竹叶、竹梢、嫩枝绿叶等。
喇叭河的扭角羚,体大如牛,当地叫它野牛。它像急流一样狂暴,像山峦那样峥蝾。它脾性暴烈,盛怒之下,猛豹退让,熊鹿战栗,碗口粗的树,一头撞去就断倒。正是这高山深谷的恶劣环境,培育了它凶猛的个性。
扭角羚有到处舔食含钠、硫、钙等盐离子的矿质、泥土的习性,故又称它们食盐兽。当地藏民也把它叫做食泥兽,把扭角羚成群结队去喝含盐离子重的溪水的地方叫“牛井沟”,把它们嘴食含盐离子重的泥土的地方叫“牛井”或“牛场”。凡是有扭角羚群居的地方都会有这种“牛井沟”和“牛场”。在保护区的鹿儿沟、金莲山、黑悬河一带,就有18个“牛井沟”或“牛场”。它们啃食“牛场”含盐的泥土(俗称“硝泥”)的量大得惊人,许多石坡上的“硝泥”,被它们啃了一层又一层。这种嗜盐的习性,一般多在每年端午至中秋(6至9月)一段时间,尤以月明风清的夜晚,它们将蜂拥成群地去啃食。我和我的同伴夏勒(g. schaller)在唐家河保护区一小溪岸上曾布置了一个人工盐场,每年在那里撒几十斤盐在泥土上,也有扭角羚去舔食。迄今已15年了,仍然还有扭角玲到那里去舔食。它们为什么要舔食盐?可能与这个季节以食青草为主有关。青草在胃内发酵,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吃一些盐离子可以起到中和解毒的作用。
由于它们有这种习性,猎民就在它们去“牛场”或“牛井沟”的必经道上,挂套绳、架利刀、放暗枪或直接守候,不知捕获、杀戮了多少扭角羚。建立保护区后,扭角羚生存的安全性空前增加。如果国家下达了捕捉任务,利用它们的这一习性,在“牛场”用粗木棒捆成圈,安上机关,待其进入后舔食,踩上机关就可捕获。用这种办法已捕捉了20余头送往重庆等地动物园展出。
扭角羚在冬季常集成大的聚集群。据保护区的人说,他们曾看到有180多头的群体,比我们在唐家河看到的130多只还要多。我们那次调查,足迹、粪便几乎天天都能见到,但遇见的个体多为独身。它们一般见人就逃避,尚未遇见对峙和进攻现象。不过我们已给队员讲过,如果狭路相逢,一是避开,另一是爬上树。当其逼近,它的头低下,角指向人时,意味着将要进攻,则迅速逃跑,或绕着大树旋转。扭角羚的身大,绕着转没有人灵活,会自然放弃进攻。
扭角羚约三岁半就开始谈情说爱,这时正值高山野花怒放,持续时间约3周,高潮7至10天。它们的婚礼为群体混婚,这时打单的、扫边的、零散的个体,都紧跟群体之后,以便趁机偷情。这时它们常咩叫不安,尤以夜间和晨昏更为明显。这时的扭角羚频频排尿,散发出奇臭味。它们食欲减退,两性互相嗅舔,以交流情感。此时雄兽情敌间角斗激烈,常达白热化,严重者致死,败者又力图到另一群婚中去偷情,而一些老弱个体力不从心,每斗必败,则成为长期离群的鳏夫。角斗胜利者完婚以后,有的成群加入群体,或成对离群,或单独离群作一个不负责任的流浪汉。
怀胎8至9个月,一般多在第二年的春天,产一独生子女。初生幼犊10公斤左右,初产时母亲通过舔毛、哺乳建立母子感情和互相通过嗅闻识别亲崽亲母。不久幼犊即可随母一起活动。母兽对幼兽特别爱护,休息时总是依偎在幼崽旁边,或舔毛,或哺乳。在逃跑或迁移时,幼崽总是夹在群体之中,当到悬崖幼崽无法登上时,母兽会带领转向或绕过悬崖跑。如遇其他成员或天敌攻击,母兽会立即反击。幼犊也有集群的习性,它们常几只组成伙伴群,多者达20多只小伙伴,彼此学着前辈们挑斗嬉戏。休息时常围成圈,旁有数只母兽看护。当年幼兽即可长到50公斤左右。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20-07-18 09:06:49
编辑:郭涵
北纬网 博天堂ag的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